都說女人是家里的“風向標”“晴雨表”,是一個家庭的風水。女人能頂半邊天,我們家亦是如此,母親在我們幾個子女的成長路上影響深遠。
雖然母親是地道的農民,但思想一點也不保守,高中畢業后在衛校學習了幾個月,那個年代也算半個“文化”人。當時村里沒有衛生室,也沒有衛生防疫員。村里人生病打針、小孩的防疫都要去鄉上的醫院或附近村子的診所,因為交通不便利,加之交通工具就只有自行車,老幼婦孺出行多有不便,特別是遇上惡劣的天氣,就更為麻煩。
后來,村主任得知母親在衛校學習過,村領導就與母親商量,讓把村里衛生防疫工作接上,方便村民。母親開始有過猶豫,畢竟沒有太多實戰經驗,當時村里也確實再沒合適的人能接下這個活,經過再三思考,母親接下了村里防疫工作,這一干便是二十幾年。經過鄉衛生院的培訓,母親便開始了村里的衛生防疫工作。
家里條件簡單,泥瓦房住著一家老小六口人,根本就騰不出房間專門搞防疫工作,雖然環境簡陋,母親還是讓父親請人給家里做了一個小木柜,裝了幾塊可以推拉的玻璃,挨著窗戶放置。干凈整潔的柜子里放著一個小鋁盒,盒放了幾個大小不一的玻璃針管,幾個針頭,醫用酒精,醫用棉,藥瓶里裝著自制的醫用棉球,專門給針管針頭消毒的鍋,還有母親的各種防疫記錄本。就這樣,房屋的一角便是母親日常防疫的陣地了。
樂觀熱情、膽大心細的母親確實是干防疫工作的一把好手。村子不大,母親把每家小孩年齡都記得非常清楚,什么時候該吃糖丸,什么時候該打何種疫苗,都記得非常清楚。每次按時從醫院取藥回來,及時通知給小孩注射。如遇小孩感冒發燒不能及時打預防針,母親就把藥放到帶有冰塊的藥箱里,等小孩病好后再進行注射?梢哉f跟我同齡和比我小一些的孩子從小到大的預防針都是母親注射的,我也倍感自豪。一般小孩見了衛生防疫員都會躲著走,我們村的小孩卻不然,會主動往我們家里跑,問高媽媽“有沒有可以打的預防針?”這不僅因為母親技術好,她還會給我們宣傳很多保健知識,懵懂的我們知道預防針的好處,也就不再懼怕了。
就這樣,母親積極樂觀,像太陽、雨露一樣溫暖滋潤著我們,指引著我們不斷向上。
隨著我們姐弟三人不斷長大,家里開銷也隨之增大,要供我們讀書,家里很拮據,親朋鄰友看著我們家光景,都說給女孩投資不劃算。跟姐姐同齡的女孩大多高中、中專畢業就找份工作或早早結婚了,男孩也便早早成為家里的勞力。母親沒有因為困難而阻止我們上學,而是跟父親商量,只要我們能學再困難都要供,為了補貼家用,在農忙之余母親便會到醫院打零工。
人生四十載,并非一直風平浪靜,也有困惑和焦頭爛額時,每每遇到煩心事就跟母親聊聊天,心結也就打開了。母親豁達、智慧,不僅是我的生活導師,也是我一直學習的榜樣。(行政人事部 黃鳥)